阳光知识关于小儿肠套叠那些事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像收起单眼望远镜一样。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尤以5个月至9个月大最常发生,男婴比女婴多。有些季节性的发作,例如春天的发作,可能与某些病毒的流行有关。

发病原因

1、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

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节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肠蠕动紊乱,且外界引起肠套叠的因素较多,如增添辅食或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诱发肠蠕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局部解剖因素:

婴幼儿回盲部较游动,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当回肠蠕动发生异常时,即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免疫反应不平衡因素: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1岁以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时期,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

肠套叠临床表现往往有以下四个早期信号:

1、腹痛:

肠套叠可致腹部绞痛,表现为原先安静的患儿突然出现明显烦躁不适,可有全身强直。双腿向腹部屈曲,表情痛苦,症状突发突止;无法表达的小婴儿则出现阵发性哭吵,发作间隙表现正常或安静入睡。

、呕吐:

孩子腹痛发作后,不久就会出现呕吐。呕吐开始为不消化食物如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接着可能有草绿色的胆汁,呕吐后可有全身扭动,屏气表现,严重时甚至吐出有粪臭的液体。

、便血:

肠套叠初期,结肠蠕动增加,肠腔内压升高,患儿排出少量正常粪便,后期粪便中出现血迹,随之因肠缺血坏死而排暗红色血块或果酱样大便。

4、腹部肿块:

一般见于疾病的初期,当腹痛缓解、腹肌松弛时,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右上腹部摸到像腊肠或香蕉一样的肿块。肿块略有弹性,表面光滑,稍稍可以活动,这是诊断孩子肠套叠最有价值的体征。

治疗方法

少数肠套叠有自发复位的可能。可先观察一段时间,再作其他处理。

空气和钡剂灌肠

1、适应症:

全身情况良好,可即刻行空气或液体(钡剂)灌肠。空气或液体(钡剂)灌肠既是诊断也是复位方法。

、禁忌症:

膜炎、肠穿孔、败血症、可疑肠坏死等。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灌肠复位的可能性就越小,危险性就越大。

、优势:

较之钡剂灌肠,空气灌肠具有快速安全、操作更简单、并发症更少、射线照射时间更短等优点。因能够准确获知灌肠压力大小,故有更高成功率。目前国内已普遍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法,复位成功率为75%~94%。

若首次复位不成功,可在麻醉下再行试灌。

复位成功后,一般需口服炭片,观察其排出情况,并告之家长,无论是灌肠还是手术,复位成功后均有复发可能。

4、并发症:

穿孔是空气灌肠最危险的并发症。

一旦发生,应立即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处插入一粗针头,减张排气,并行急诊手术。

手术治疗

1、适应症:

如果患儿已有休克或腹膜炎症状,或灌肠复位失败,需行剖腹探查。

、术前准备:

应予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和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等。

、术中:

须探查是否存在诱发肠套的器质性病变。

4、优势:

首次发病者比较,无手术治疗史的复发肠套叠,灌肠复位成功率几乎完全相同甚至略高。复发病人通常就诊较早,症状较轻,仅表现为不适和烦躁。手术复位或行肠切除者较少复发。

注意事项

肠套叠复发率为%~0%,其中约1/发生于首次发病当天,大多数则在6个月内复发。复发者往往没有固定套入部,同一病人可复发多次。

复发肠套叠应考虑存在肠道病变可能。胸腹部手术术后均有继发肠套叠可能。患儿术后出现肠梗阻表现时,往往首先使人想到绞窄性肠梗阻,因此很少在再次探查术前明确肠套叠诊断。

大多术后肠套叠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平均10天左右。造影检查有助于诊断,可表现为小肠梗阻。术后肠套叠多为回回型,需手术复位,但无需肠切除。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本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好
北京哪里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kb.com/jbby/6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