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的鉴别及家庭护理方法
一、消化系统常见病:
(一)、鹅口疮:
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色念珠菌病(moniliasis),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
1、病因:
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食具消毒不严,哺乳奶头不病因:多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2、鉴别:
从临床表现看:本病特征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点状或片状物。首先见于舌面,或颊黏膜,渐蔓延至牙龈、上颚、并可融合成大片白膜。
任何年龄都可发,但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
3、家庭护理:
(1)2%碳酸氢钠清洗口腔后,局部涂以1%龙胆紫1~2次/日。涂药时不要吃奶或喝水,最好在吃奶以后涂药,以免冲掉口腔中的药物。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要到医生处咨询。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4、预防: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二)、腹泻
腹泻是指:以腹泻为主的综合征,可有不同病因引起,多见于3岁以下
1、病因:
(1)、非感染性
a、饮食因素:喂养不当是引起轻型腹泻的原因之一。
b、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使得消化液分泌减少等。
(2)、感染性
a、肠道内感染
(a)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
(b)细菌和其他感染:约占10~15%。常见肠毒素性细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等。肠侵袭性细菌:空肠弯曲杆菌、沙门氏菌等。其他还有原虫类等
(c)较长时间应用大量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均可导致肠道菌群混乱而诱发金葡菌,白色念珠菌肠炎。
b、肠道外感染:例: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皮肤感染等,均可以引起腹泻。
2、如何鉴别
a、从临床表现来看,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可以伴有呕吐,食欲低下。
b、在临床上,腹泻可以分成轻度腹泻和重度腹泻。
(a)轻度腹泻: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精神较好,体重不增或稍减,常不显脱水。多在数日内痊愈。
(b)重度腹泻:一般状态较差,体温可高或低,精神萎靡,常有呕吐,除胃肠道症状外常伴有脱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C、从腹泻时间看: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
(a)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
(b)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3、家庭护理注意点:
腹泻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在夏季预防急性腹泻的最好方法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的卫生以及合理。
(1)急性期禁食:急性水泻期需暂时禁食,使肠道完全休息。必要时由静脉输液,以防失水过多而脱水。
(2)清淡流质饮食:不需禁食者,发病初宜给清淡流质饮食。
(3)根据病情调整饮食: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改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4)饮食选择:腹泻基本停止后,可供给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食。少量多餐,以利于消化。仍应适当限制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等,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食。
(5)补充维生素:注意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补充。
(6)饮食禁忌:忌肥肉,坚硬及含粗纤维多的蔬菜、生冷瓜果,油脂多的点心及冷饮等。
(7)可以运用中医推拿,进行止泻。
4、腹泻预防:
(1)注意卫生:注意食品卫生管理
(2)鼓励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添加辅食采取逐渐过渡的方法。
(3)培养儿童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玩具等的日常消毒。
(4)注意气候变化
(三)、小儿便秘
1、便秘的原因:
(1)饮食不足:婴儿进食太少时,消化后液体吸收余渣少,至大便减少、变稠。
(2)奶中糖量不足时,肠蠕动弱,可使得大便干燥。
(3)营养不良时,肌张力降低,可以加重便秘。
(4)食物成分不当:大便性质与食物成分关系密切。食物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缺乏碳水化合物,大便容易干燥。
(5)肠道功能失常:生活不规律,和缺乏按时大便的训练
(6)体格和生理异常:肛裂、肛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等。
(7)精神因素:环境和生活突然改变,也可引起短时间便秘
2、便秘的观察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
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上述症状同时存在2种以上时,可诊断为症状性便秘。
通常以排便频率减少为主,一般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或每周3次)即为便秘。
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
3、家庭护理:
(1)有原发病(如:呆小病,先天性巨结肠等)医院,积极治疗原发病。
(2)单纯性便秘:
a、可以改善饮食内容,多补充水分和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谷物、蔬菜等)
b、同时训练排便习惯。
c、中医治疗
d、其他疗法:
4、便秘的预防:
(1)、准备的饭食要少,要养成孩子每顿吃饭必吃完的好习惯
(2)、少食多餐,慎选优质点心
(3)、巧妙补充纤维质
(4)、多摄取瓜果
(5)、清火辅食调理
(四)、消化不良
医学上称之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fiolmldyspepsia,FD),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常见临床症候群。
1、病因:
目前认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
2、如何鉴别:
从临床表现来看:常见症状有:上腹痛、腹胀、胃气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灼热感等,缺乏特征性。
这些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至少2个月,每周至少出现1次。
这些症状影响了患儿进食,导致长期营养摄入不足,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生长发育迟缓也可能发生。不少患儿合并有神经症、焦虑症等精神心理症状。
3、消化不良的家庭护理
(1)、调节饮食结构:
少吃肉类、冷饮、碳酸饮料、零食。
(2)、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不要过饱,按时进餐,多吃蔬菜、水果是调整消化功能的好方法。
(3)、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使排便正常化可能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4)、保证户外活动时间。
(5)、适当的心理治疗对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可改善症状。
(五)新生儿吐奶
1、新生儿容易吐奶的原因:吐奶是婴儿常见的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所致:
(1)是全身性或胃肠道疾病时的一个症状;
(2)是婴儿在于他们的胃部和喉部还没有发育成熟。以及胃肠道的解剖生理特点,容易发生吐奶。总的来看,由于第二种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较常见。
2、如何观察:
要注意溢奶和吐奶的鉴别
而且首先要弄清楚宝宝是吐奶、还是溢奶,这两者的含意不同,原因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吐奶的量比较多,可发生在喂奶后不久,或半小时以后,吐奶前孩子有张口伸脖、痛苦难受的表情。溢奶则量少,多发生在刚吃完奶时,一般吐出一、两口即止。
漾奶多半是由于婴儿在吃奶时吸进了空气。在喂完奶后,最好让孩子趴在大人肩上,用手轻拍孩子背部,可使吸进去的空气跑出来。喂完奶后,抱起和放下孩子时动作要轻,活动度要小些。摇晃太厉害,就容易漾奶或吐奶。漾奶时的量一般较少,对孩子生长发育不会有多大影响。随着月龄的增长,自然就好了。
3、减少吐奶的家庭护理
(1).适量喂食,切勿过多。
(2).少量多餐,以减少胃部所承受的压力。
(3).每次喂奶中及喂奶后,让宝宝竖直趴在大人肩上,轻拍宝宝背部,这个动作可将吞入胃中的空气排出,以减少胃的压力。
(4).喂奶时不要太急、太快,中间应暂停片刻,以便宝宝的呼吸更顺畅。
(5).奶瓶开孔要适中,开孔太小则需要大力吸吮,空气容易由嘴角处吸入口腔再进入胃中;开孔太大则容易被奶水淹住咽喉,阻碍呼吸气管的通路。
(6).在喂食完毕后,不要让宝宝马上平躺,先把上半身挺直坐一会儿,并轻拍其背部。在躺下时,也应将宝宝上半身垫高一些,最好是右侧卧,这样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
(7).在喂食之后,不要让宝宝有激动的情绪,也不要随意摇动或晃动宝宝。
4、小儿吐奶喂奶时注意
妈妈第一次看到宝宝吐奶时可能会很担心,不知所措。其实只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防止宝宝吐奶。
(1)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
错误喂奶姿势——仰卧喂奶:可能是怕宝宝累着,或是便于喂奶,不少家长都是采取宝宝仰卧时喂奶的方法,其实这是不太科学的。由于宝宝胃结构的特殊性,仰卧时,很容易造成奶水在胃里滞留,很容易导致吐奶。
比较正确的姿势——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就能有效减少因躺着喂奶而造成吐奶的几率了。
(2)喂奶完毕一定要让宝宝打个嗝
(3)要特别留意的是,喂完奶后一定要让宝宝打个嗝: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他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气,再把宝宝放到床上。
(4)吃奶后不宜马上让宝宝仰卧,而是应当侧卧一会儿,然后再改为仰卧。
(5)喂奶量不宜过多,间隔不宜过密。
(6)医院就诊。
二、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病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其中包括鼻、咽、喉的感染,临床一般统称为上感。
1、病因:
病因: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
一般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
各种可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力降低的原因,均可以诱发。
2、如何鉴别:
可以从临床表现来看:表现为发热,咳嗽,鼻塞,流涕。
3、如何预防
(1)增强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是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好的办法。
(2)做好防寒工作,避免发病诱因。
(3)生活有规律,特别是晚上不要过晚睡觉。
(4)注意呼吸道病人的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等。
4、家庭护理
⑴居住环境要注意清洁、安静、光线充足,定时开窗换气,避免对流风直接吹患儿。
⑵高热时卧床休息。
⑶给予易消化物,供给足够水份。
⑷注意口腔、鼻及眼的局部清洁。
⑸注意呼吸道隔离,减少继发细菌感染的机会。
(二)、小儿发热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发热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许多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由病毒、细菌、霉菌等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入侵、感染引起的,另一类是非感染疾病,如风湿热、小儿类风湿病、系统红斑狼疮、白血病、恶性肿瘤等,其中以小儿感冒引起的发热最为常见
1、病因:
(1)急性发热:
a、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b.非感染性疾病: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c.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2)长期发热: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a、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b.少见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2、家庭观察: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应及时送医治疗
家庭观察: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
低热:指腋温为37.5℃~38℃、
中度热:38.1~39℃、
高热:39.1~40℃、
超高热:则为41℃以上。
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3、发热的家庭护理
小儿发热时,家长首先应根据发热的程度和患儿的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在疾病初期,如果体温不超过38℃,就不一定要退热;
如果发热超过39℃或虽然没有超过39℃,但有抽风征象时,就应采取措施。
(1)首先是降温。降温是小儿高热家庭护理的关键。
a、应用退热药,
b、进行物理降温,有条件的应将病儿安置在有空调的室内。在额部、颈旁、腋下、腹股沟等处用温湿毛巾敷一下。
c、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医院诊治。
(2)发热期间要让病儿好好卧床休息,切不可热刚刚退就让病儿起床活动。
(3)必须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鼓励孩子多饮水。
(4)饮食宜清淡,饮水、饮食都要少量多次,千万不可暴饮暴食。
(5)依据医嘱服药,
(6)观察病儿体温的变化,每隔2~4小时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发热的注意点:
1、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
2、居室空气要流通,千万不可关窗闭户不让孩子见风。
3、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小便通畅。
4、注意营养,不要随意忌口,此外还应注意大便通
5、高热时要注意小儿高热惊厥
小儿高热惊厥多见于四岁以下的小儿,因神经系统未发能完善,一旦发热超过40℃,便会出现两眼上翻或斜视、凝视、四肢强直并阵阵抽动,面部肌肉也会不时抽动。伴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发生抽筋时紧急处理:发生抽筋时使其头偏向一侧,松解孩子的衣扣、腰带,随时擦掉孩子的呕吐物,以防窒息。同时,可用凉毛巾或冰袋放在患儿额头,并用微温的水擦洗孩子全身降温。医院。
二、皮肤系统疾病
(一)婴幼儿湿疹
1、婴幼儿湿疹病因:
诱发婴幼儿湿疹的原因很多,由于湿疹是一种过敏反应病症,主要由内外两大因素引起。
孩子遗传或非遗传的皮肤特性和过敏体质是内因,
外因就比较复杂了,下面列举一些主要因素:
①对动物蛋白食物过敏:对牛羊奶、牛羊肉、鱼、虾、蛋等食物过敏。
②大人过量喂养孩子,导致吸收消化不良,从而引起过敏。
③孩子长牙。
④吃糖过多、造成肠内异常发酵,肠寄生虫,体质下降易过敏。
⑤日光、紫外线、寒冷、湿热等物理因素。
⑥肥皂、化妆品、皮毛细纤、花粉、油漆的刺激。
2、如何鉴别
从临床表现看:
(1)一般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其上有密集分布的针尖大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并极易糜烂渗液。伴皮脂溢出时可出现黄色油脂性痴皮和脱屑。好发于面部,严重时可累及四肢、躯干。由于瘙痒,患儿常自行搔抓或摩擦,使皮疹加重。
(2)起病大多在生后1~3月,6个月以后逐渐减轻,1~2岁以后大多数患儿逐渐自愈。一部分患儿延至幼儿或儿童期。
(3)病情轻重不一。皮疹多见于头面部,以后逐渐蔓延,甚至可以泛发全身。初起时为散发或群集的小红丘疹或红斑,逐渐增多,并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患儿烦躁不安,夜间哭闹,影响睡眠,常到处搔痒。由于湿疹的病变在表皮,愈后不留瘢痕。
3、婴幼儿湿疹家庭护理很重要。
(1)、平时小儿内衣应穿松软宽大的棉织品或细软布料,不要穿化纤织物。内、外衣均忌羊毛织物,以及绒线衣衫。最好穿棉花料的夹袄、棉袄、绒布衫等。
(2)、要密切注意患儿的消化状态,是否对牛奶、鸡蛋、鱼、虾等食物过敏。母乳喂养的,母亲应避免进食这类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3)、患儿要避免碱性肥皂、化妆品或者香水等物的刺激。可用菜油、香油、甘草油揩擦。干的或流水的湿疹都可用红茶叶泡水洗。严重者应就医治疗。
(4)发病期间不要作卡介苗或其他预防接种。
(5)要避免与单纯疱疹(俗称“热疮”)的患者接触,以免发生疱疹性湿疹。
(6)、对牛奶过敏的婴儿应改人奶、羊奶或代乳粉喂养。
(7)、要注意保持小儿大便通畅。
新生儿哭闹:
1、新生儿哭闹原因及观察
哭是新生儿的语言,正常的新生儿每天都会哭上几回。新生儿正是以哭闹作为表达及寻求帮助的方式。因此当新生儿哭闹不安时,父母应及时仔细地观察。
(1)正常的新生儿哭闹不安时,往往可能是口渴了,想吃奶,或是躺久了想让妈妈抱一抱。
(2)当有些不大舒适时,新生儿也会哭闹一阵,如房间温度过高,衣着包裹得太热,尿布湿了,衣服穿得不舒服或有异物的碰压。当父母满足了新生儿的要求或调整了新生儿的不适后,新生儿的哭闹马上就会停止,恢复如常。
(3)外界刺激:卧室中若含有香烟味、痱子粉、驱蚊花露水、油漆等刺激物,可能使宝宝的呼吸道发生过敏、阻塞等现象而引发睡觉哭吵。
(4)噪音
(5)突然的母子分离
(6)过分的活动
(7)新生儿有病时,也常以哭闹作为一种征兆向我们报告。
因此,当新生儿哭闹不安并精神较差时
a、要给他试一试体温是否发热;
b、当触及新生儿某一局部而哭闹加重时,要细心查看身体各部位有否异常,如臀部、颈下、腋下皮肤皱褶处最容易发生皮肤糜烂,耳朵、脐带处有否流脓等;
C、鼻塞:应对方法:学会用清水滴注或用器具清理宝宝鼻腔的阻塞物,软化鼻痂,这样宝宝就能顺利地吸吮,继续安然入睡
c、当新生儿突然哭闹,与往日有明显的反常表现时,要结合新生儿的精神、吃奶情况及一般表现综合分析,并通过上述检查不能缓解者,应考虑疾病所致,医院诊治,不能延误。
由此可见,认真识别新生儿哭闹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2、新生儿哭吵家庭护理注意点:
按照正常的情况,新生宝宝的睡眠时间是最长的,每天除了吃奶,换尿片,几乎整天都在睡觉。所以给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定时睡眠,睡前不要太兴奋。
(2)从出生就开始训练,每次喂奶后将婴儿放在小床上,让宝宝自己睡,尽量不要抱,摇,拍。
(3)不要让宝宝含着乳头睡觉。
(4)让宝宝单独的睡小床。
(5)白天不要睡得太多,以免昼夜颠倒,晚上不睡觉。
(6)卧室内保持空气清新。
(7)卧室光线不要太亮,尽量保持安静。
(8)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啼哭可以促进宝宝的肺部的发育,所以不要一听到宝宝的哭声就抱起宝宝来喂奶,或放在怀里;这样会养成不良的习惯的。宝宝睡觉也不要总是抱着,这样也会养成宝宝不抱不睡的坏毛病。
白癜风的症状是什么哪里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