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根据发病原因,肠套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是3岁以内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多与器质性疾病有关(尤其是肠息肉和肿瘤)。
图1示意图左图为正常肠管;右图为套叠肠管
图2示意图显示肠套叠时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相邻肠管内
临床表现典型肠套叠患儿常表现有腹痛、呕吐、便血(果酱样大便)、肛门停止排气等,触诊可发现腹部腊肠样包块。
发病原因约95%的小儿肠套叠原因不明。
多数学者指出,婴幼儿肠系膜的某些解剖特点可能是诱发肠套叠的解剖因素,如回盲部尚未固定、活动度大等。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小儿肠套叠的发生与腺病毒感染有关。
约5%的小儿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可因梅克尔憩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癜)等而诱发。
类型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肠套叠,根据套入部最近端和鞘部最远端肠段部位将肠套叠分为以下类型:
超声表现及诊断婴幼儿若出现阵发性呕吐、哭闹或血便等症状时,临床上常首选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肠套叠。
超声上,肠套叠的表现包括:横切呈“靶环征”,纵切呈“套筒征”。若套叠时间较长,可见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壁水肿等,部分可合并腹腔积液。
超声应注意观察肠壁的血运变化。若套入段肠管壁明显水肿,血流信号减少,则提示患儿病较重,临床行空气或水压灌肠时发生穿孔的几率增加。
此外,超声还可发现诱发肠套叠的机械性因素,如肠息肉,肠重复畸形,梅克尔憩室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儿可发生一过性肠套叠(尤其是小肠段肠管),超声检查时可随肠蠕动或探头加压观察到套叠—复位的动态变化。
图1肠套叠短轴呈典型的「靶环征」,可观察肠壁水肿情况
图2肠套叠长轴纵切呈「套筒征」或「假肾征」
图3肠套叠并其内系膜淋巴结肿大
图4应用CDFI对套叠肠壁的血运变化进行观察
图5-1套叠内肠壁水肿,CDFI检查可见肠壁血运明显减少
图5-2同一患儿,同时可见大量腹腔积液,透声差
图6肠套叠并其内囊性包块,术后证实为肠重复畸形
图7肠套叠伴肠息肉
治疗1.非手术处理(适应于发病48小时全身状况尚好者),可行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或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
2.手术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形:
(1)发病48小时,患儿全身状况差;
(2)不能自行复位的小肠套叠;
(3)继发性肠套叠;
(4)明显肠梗阻,月龄3个月,空气、水压灌肠均不能复位者。
编辑:高瑞秋
北京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