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通常是由反复试图克制排便引起的,由于排便时的恐惧体验,患儿尽力避免排便。克制排便行为导致粪便渚留,造成结肠吸收更多的水分,使得大便干硬。在生后第1年,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引起急性便秘,婴幼儿排出干硬粪便时可能会引起排便疼痛。婴幼儿FC的发生可能与排便训练有关。监护人给予过度的压力和(或)不恰当的排便方法,如定时的如厕训练而腿部又没有着力点,可能会造成粪便滞留。
功能性便秘(FC)诊断标准
年龄<4岁的儿童至少符合以下2项条件,持续时间仁1个月:
(1)每周排便2次;
(2)大量粪便潴留史;
(3)有排便疼痛和排便费力史;
(4)排粗大粪便史;
(5)直肠内存在有大量粪便团块。
对于接受排便训练的儿童,以下条件也作为选项
(6)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出现1次大便失禁;
(7)粗大粪便曾堵塞抽水马桶。
诊断标准修订的依据主要是区别接受排便训练和未接受排便训练的儿童,一些资料表明大部分小于2.5岁的幼儿未接受排便训练。此外,对于使用尿布的婴儿与幼儿难以判断有无大便失禁。
临床评价
出生后第1年婴儿FC的患病率为2.9%,第2年增加到10.1%,患病率与性别无关。巴西一项研究报道24月龄儿童FC的发病率高达27%。FC在婴儿和幼儿中的表现形式多样。仅有一小部分FC的婴儿每周排便少于3次并且大便带血。这些婴儿90%以上存在大便干硬,其中一半的婴儿有排便疼痛、克制排便和直肠粪便嵌塞。FC可依据典型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克制排便行为使粪块变得粗大,排便时可引起肛裂最常见于<2岁婴儿。排出大便团块引起的疼痛可能会使患儿害怕,然后尽量避免继续排便。大便带血会使监护人担忧,但并不会造成临床上严重失血。大便失禁可发生于直肠有粪便团块滞留的幼儿。婴儿期FC的鉴别诊断包括机械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脊髓疾病、其他代谢性的或肠神经源性的异常。超过90%的健康足月儿和小于10%的有先天性巨结肠的婴儿在出生后24h内排出第1次胎粪。因此,胎粪排出延迟超过24h且伴随一些症状(呕吐、拒食、腹胀、发热、生长迟缓、大便带血)的婴儿需进行直肠活检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另外比较少见的排便异常是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与先天性巨结肠相比,该病直肠黏膜活检病理可见神经节细胞但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缺如。
如何治疗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婴儿的FC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越短,治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对监护人和儿童的健康教育是治疗的第一步。临床医生评估病史和体格检查,解释疾病的形成,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并通过共享信息来缓解监护人对疾病的误解和担忧,例如:让监护人相信FC是儿科常见的问题之一,并不危及生命。当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并且确信排便不会引起疼痛时,FC就会缓解。对于幼儿,只有缓解对排便疼痛的恐惧,才能顺利进行排便训练。强制性的排便训练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软化大便和确保无痛性排便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在儿童排便时觉得舒适和获得排便技能之前要确保无痛性的排便,这是有效维持治疗的关键。软化大便的维持治疗需要持续数月至数年。有关益生菌治疗FC的报道较少。牛奶蛋臼过敏在FC发病中起的作用尚有争论。最近发表的FC治疗指南建议对于通便治疗失败的婴幼儿可考虑予低过敏配方奶试验性治疗2-4周。常用的非刺激性的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或镁乳可以缓慢软化粪便团块直至数天至数周启患儿主动排便。对于学龄前期儿童,行为治疗如对排便训练中顺利排便的患儿给予奖励通常是有帮助的。
◆◆◆◆◆◆◆◆◆◆◆◆◆
拜奥益生菌
对于功能性便秘(FC)的作用
◆◆◆◆◆◆◆◆◆◆◆◆◆
各种临床试验以及数据表明,拜奥益生菌对于改善婴儿排便困难及促进胃排空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