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便秘是困扰宝宝和家长的一个常见的问题,宝宝排便困难时,易引起腹胀、腹部不适,烦躁哭闹,胃口不好,甚至发生肛裂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爸妈看到宝宝痛苦的样子,真的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啊??
其实大部分婴幼儿的便秘与日常生活习惯及护理不当有关,因此正确认识和辨别不同的便秘,对于宝妈们做好家庭护理有很大的帮助。
1、什么是便秘?
所谓便秘,是指肠子运动缓慢,水分吸收过多,造成大便干硬、次数减少和排出困难。一般认为,排便时间超过48小时可视为便秘,但是部分小儿习惯于每2-3日排便1次,粪便量和质都正常,应视为是生理性的。有的孩子因排便困难,虽一日排便多次,但每次排便的量很少,干燥,甚至成算盘珠状,仍有大量粪便滞留于结肠或直肠内者,仍应视为便秘。
2、如何判断宝宝是否便秘?
宝宝是否便秘,不能只依据排便频率为标准,而是要对宝宝大便的性质和量进行总体观察,并且要看对宝宝的健康状况有无影响。每个宝宝各自身体状况不同,因而每日正常排便次数也是有差别的。如排便不费力,宝宝进食、全身状态及体重增长等无异常,则无需处理。尤其母乳的宝贝,大便的性状和规律有很大差别。
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那就要考虑宝宝是不是出现便秘了:
??长时间无大便,4天以上才排一次
??大便量少、干燥;
??大便难于排出,排便时有痛感;
??腹部胀满、疼痛;
??食欲减退。
3、引起便秘的原因?
??如经常吃高蛋白食物,不注意喝水、及蔬菜水果,而且主食多是精米精面,食物中膳食纤维素摄入少,不能刺激肠道蠕动,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造成水分被肠道多度吸收,导致大便较干燥,难以排出。
??人工喂养婴幼儿,牛奶内酪蛋白及钙质比人奶多,类便中含有多种不能溶解的钙皂,易发生便秘。
??儿童自幼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在条件反射的作用下定时排便。由于孩子贪玩,有意识抑制便意,时间久了,肠道排便反射对粪便刺激敏感度下降,粪便堆积在直肠,水份被吸收变干硬,当然难于排出。
孩子受到突然精神刺激,如惊吓,或生活环境改变等,如添加辅食或断奶太急等,可导致出现暂时的便秘现象。
婴幼儿进食太少时,消化后液体吸收余渣少,致大便减少、变稠。
??乳量不足:如果吃奶吃得少,或呕吐较多,或进食补液的小儿可引起暂时性的无大便。另外,新生儿的消化道肌层发育尚不完全,这样易引起便秘,还可同时伴有吐奶。只要小儿体重不下降,呕吐和便秘的现象都是正常的。
??宝宝不喜欢喝水,没有定时喝水的习惯。但宝妈要知道,水是最好的通便剂,如果喝水量少,肠道内水分不足,导致大便干燥,引起便秘。
??很多宝宝平时不爱运动,尤其是肥胖的宝宝,长期不运动会导致腹肌无力,肠蠕动下降,导致便秘
??宝宝在出现排便困难时,有些麻麻就开始着急了,滥用泻药或灌肠等不当方法,使肠道排便能力减弱,引起便秘。
由于便秘排便困难,排便时产生疼痛,使宝宝惧怕排便,即使有便意也不敢入厕,一拖再拖,致使肠道内粪便更加干燥,加重便秘。
4、在家中如何护理?
在家中妈咪可以这样做:
??给宝宝做按摩
妈咪将手掌搓热,平放在宝宝脐部,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推揉。注意力度不要太大,以宝宝舒适为佳,每天5--10次,早晚各一次。这样不仅可以加快宝宝肠道蠕动进而促进排便,并且有助于消化。
??训练排便的习惯不容忽视
婴儿从3~4个月起就可以训练定时排便。因进食后短时间内肠道蠕动加快,常会出现便意,故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有助于养成自主排便的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做做运动
妈咪双手握住宝宝小腿,向腹部方向推压,每次50-次,需注意膝盖要保持90度角,这样可加强腹肌的活动,促进肠蠕动,有助于改善便秘。
大一点的宝宝要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加强运动,不仅能增加腹肌力量,还能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调整饮食改善便秘
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应增加膳食纤维较高的食物,1岁以上的鼓励多吃谷物食物或红薯??,还可多吃芹菜、韭菜等粗纤维蔬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补充水分。
直肠或肛门局部刺激
肥皂条通便法:用肥皂削成铅笔粗细、3厘米多长的肥皂条,洗净双手,用水润湿后轻轻插入婴儿肛门,停留3-5分钟撤出,可刺激肠壁引起排便。通常在便秘严重时采用这种方法。
必要时可适当地按摩小儿肛门口:这能引起生理反射,促进排便。
5、什么时候应该就医?
多数情况下,新生儿的便秘属于生理性的,通过饮食调整和生活习惯可以调整过来。但有以下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
??严重便秘,大便带血,疼痛
??食欲差,体重下降
??反复便秘
??采用上述方法后24小时不奏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