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建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外科副主任医师
外科病区主任
健康俏管家
名医有约
★小儿便秘怎么破★
1.什么是小儿便秘
小儿便秘一般认为是排便间隔时间延长,2天以上不排便、排便困难,同时必须有粪块干燥、坚硬者。
2.小儿正常排便情况
(1)在正常情况下,胎粪大多数可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排出。早产儿则常稍晚。
(2)哺乳期婴儿,其排便次数可从每日5-8次到每日1次。如果不伴其他症状,可视为正常。
(3)2岁以内幼儿的粪便常不成形,用牛奶喂养者每日可排便1-3次。
(4)幼儿从1-2岁起开始对排便有控制能力,至4岁基本可完全控制。过早或强制性排便训练,常可导致小儿对排便兴致降低或发生心理抵触,从而造成慢性便秘。
健康俏管家
引起小儿便秘的原因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两大类,即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
1.功能性便秘其常见发生原因有:
(1)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进食量少:为婴幼儿便秘的常见原因,由于饮食中含大量蛋白质,缺少糖类,大便容易干硬,牛乳中的酪蛋白与钙质比人乳多,牛乳喂养儿易发生便秘。年长儿饮食中缺乏食物纤维素,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而便秘。
(2)牛活环境条件改变:生活不规律,缺乏按时排便习惯或某此精神因索致使排便习惯受到十扰或抑制,这在年长儿童中较常见。
(3)结肠运动功能障碍:缺乏体育锻炼或患慢性疾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都能使肠功能失调而发生便秘。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血钙症、囊性纤维瘤等代谢异常性疾病,可使肌张力低下,肠蠕动减弱而出现便秘。
(4)应用某些药物:如吗啡类药、抗胆碱能药、神经阻滞药、镇静药及含钙、铝的制酸剂等均可致肠肌松弛而活动无力、减慢引起便秘。
(5)特发性巨结肠:亦称“习惯性便秘”,为结肠的蠕动失调所致的一种心理性、功能性便秘,多见于大儿童,主要是在婴幼儿期家长在训练其排便时无固定时间,操之过急或采取强制手段,造成其心理紧张,不能很好建立止常的排便反射,而发生便秘。
2.器质性便秘其发生原因有:
(1)直肠与肛门解剖异常:
(2)乙状结肠冗长:
(3)神经系统疾病;
(4)其他:如直肠、结肠炎性感染或血供障碍,椎体鞭毛虫病等。
便秘的危害
长时间的便秘,可使直肠或结肠长期扩张,肠壁感受迟钝,不能有效地收缩,粪便长期潴留在直肠或结肠内,其水分被吸收而变干硬,排便出现困难和疼痛,使患儿对排便产生畏惧感,粪便更为干硬。
干硬的粪块可以引起括约肌的痉挛性收缩及血液循环障碍。强制性的排便过程又可引起黏膜损伤、肛裂及痔的形成,导致肛门炎及直肠炎。最终可发展为肛门括约肌失弛缓的机械性梗阻。
粪便持续性滞留使肠壁收缩能力下降,排便反射功能受损,造成患儿大便感觉能力下降,可以出现污粪甚至充盈性粪失禁。不能使充满大量粪便的直肠排空。
排便困难可以导致腹胀,痉挛性腹部疼痛。年长儿有头昏、食欲不振、疲劳、恶心、会阴部胀痛。甚至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差、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等。肛裂时排便疼痛、大便出血,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等。
总之,大便堆积的后遗症是会造成大便阻塞、腹胀腹痛、肛裂、肛门流血,充盈性大便失禁,腹压太高压迫到尿道引起尿潴留,泌尿道感染。
一般治疗
(1)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对母乳喂养婴儿加用润肠辅食,如加糖的菜水或新鲜橘汁、番茄汁、煮山碴或红枣水。4个月以上的婴儿可加菜泥或煮熟的水果泥。母乳不足者每日加1-2次8%含糖牛奶或60-90m1蜂蜜水。
人工喂养儿较易便秘,应用8%浓度的糖牛奶并加喂果汁,可刺激肠蠕动。较大婴儿加菜泥、菜末、水果、粥类等辅食。再大一些应吃较粗的谷类食物如玉米粉、小米及麦片粥。幼儿应多吃红薯、胡萝卜及其他蔬菜,有条件者加琼脂果冻。
营养不良者应注意加强营养,逐步增加摄入量。营养状况好转后,腹肌、肠肌张力增加,排便即逐渐恢复通畅。
(2)训练良好的排便习惯应培养和建立每天1次大便的习惯。一般认为晚饭后为排便训练的合适时间,家长也有较充裕的时间。提倡使用坐式便器。便秘患儿最初时往往直肠内有大量粪储留,应考虑采取辅助措施如开塞露或灌肠将其清除,如大便过于干硬或位置较高,可用液体石蜡、甘露醇和过氧化氢混合液保留灌肠,以使大便松散软化。直肠内粪便彻底排空后,经医生正确的指导、家长督促及患儿的配合,经半年的训练大多可建立并巩固正常的排便习惯。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性
鼓励患儿规律起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商务合作:fitf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