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工程院的资深院士,有“中国小儿外科之父”的称号。
他得过国际小儿外科的“丹尼斯布朗”金奖。
他亲手制作和改进了50多种用于小儿疾病诊断的手术器械。
他为了治孩子的病,用自己女儿试刀,让无数中国患儿康复了。
为了让生病的小孩不那么痛苦和紧张,他专门学了小魔术。
病人一来,他总是马上起身迎接,还会仔细地讲解病情,病人走的时候,他也一定会微微躬身相送。
他都岁了,医院不让他出门诊,但他还是坚持查病房、搞研究、给年轻医生讲学答疑,用自己最大的劲,给儿童医疗事业发光发热。
他是张金哲医生,一生都奉献给了小儿外科事业,是真心爱孩子的人。
年,张金哲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当医院外科的实习医生。
一天晚上,在急诊值班的张金哲,接诊了一个不满一岁的小病号,是张金哲初中老师的孩子,小脸憋得通红,都喘不过气来了。
孩子原来得了白喉,要救他的命,就得切开气管。
张金哲刚工作时,只在书上见过这样的病例,他没敢动手,就去找上级医师,结果上级医师也不敢给孩子做手术。
他们只能干瞪眼,啥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没了呼吸。
没想到,更惨烈的是后面小儿传染病的爆发。
在那时候,白喉、猩红热、皮下坏疽病这些吓人的病,都找上了新生儿。
最严重的是,年流行的产房皮下坏疽症,新生儿一旦感染,2-3天后,整个背部的皮下都会化脓,死亡率几乎是%。
看着一个个娇嫩的生命被病痛折磨,张金哲食不下咽、夜不能寐,他大量翻阅医书,研究病情。
最后,他想了个办法:在细菌扩散得很厉害之前,把患处切开,把脓血排出来,说不定能救新生儿的命。
可这个想法一递上去,中西医都觉得太悬了,不敢去试。
就在那时,张金哲出生还未满三天的二女儿,也染上了皮下坏疽症。
张金哲决定给女儿做手术,用自己的方案。
“我就给我女儿扎了一刀,行了!”
张老回忆往事时很平静,但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一个父亲给女儿动手术时,心里该有多么忐忑和紧张啊。
还好,女儿的手术成功了,这可是中国首例治好了坏疽的手术啊!
这疗法很快传遍全国,坏疽症的死亡率从百分百降到了5%。
张金哲拿自己女儿开刀,那是中国小儿外科最黑暗的时候,他为小儿外科的发展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过了黑夜就是白天,张金哲这一刀,拉开了白天的帷幕。
新中国成立了,小儿外科终于诞生了!
年,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建立小儿外科是这次会议的重要任务。当时30岁的张金哲,主动承担了这个重任。
小儿外科的牌子挂好了,病床也申请了五张。
但是病人怎么样了呢?
张金哲每天都把科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坐在办公桌上专心学习小儿外科的知识。
不过,他的目光总是忍不住往门口瞟,这一看就是三四个月,但也没等来一个病人。
就在张金哲医生十分焦虑的时候,一件事发生了,这件事让即将倒闭的科室,和被拯救的婴儿的生命,一起重新有了活力。
诶,那天产科病房护士长抱着个“双头婴儿”,急急忙忙来找张金哲:“张医生,快救救这孩子!”
这孩子出生时都没气了,家长看孩子俩脑袋,还以为是畸形死胎,就扔垃圾桶了。
没过多久,污物桶传来了一阵哭声,护士长赶紧把孩子抱出来,送到张金哲这儿。
张金哲认真地给孩子检查,这才发现孩子没有两个脑袋,而是得了“脑膜膨出”。
“这小问题,动刀就行!”张金哲立马给孩子做了手术,外科病房迎来了第一个小病号。一周后,孩子康复出院,生龙活虎的。
张金哲的名字传遍北京城,小儿外科声名大噪,皆因“双头婴儿”蓬勃的生命力。
人们不再害怕开刀救命了,小儿外科诊室被人们接受了,张金哲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他的理想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开始生根发芽了。
从那以后,张金哲医生就在小儿外科领域扎下了根,而且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从未有过怨言。尽管困难重重,道路崎岖。
年,医院建成,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医院担任外科主任,他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
那时候的中国刚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百废待兴,小儿外科更是一片空白,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医疗技术和器材封锁,根本不卖给我们。
国外小儿静脉注射麻醉术都成熟了,我们国内连根硅胶管都没有。
我们现在只能做些简单手术,复杂危重的病人,不给麻醉就没法手术。
张金哲知道,只能靠自己了。
查阅了很多医书,请教了麻醉专家,还和同事们做了无数次试验,张金哲开创了“基加局”麻醉法:让孩子先进行基础麻醉,这样孩子在熟睡时能自主呼吸,也不会觉得疼。
麻醉问题解决后,善于动脑动手的张金哲自然也能解决医疗器械的问题。他把家里的书房改成了一个只有四平方米的“小作坊”,然后根据手术的需要,研制出相应的医疗器械。
这一年,张金哲遇到了一位“先天性巨结肠”病人,肠子不工作,拉不出粑粑,要是不做手术,就会被粑粑憋死。
那时候,这类患者只能用“开腹造瘘”的法子医治,也就是给患者肚子上挂个袋子,好让他们能在体外排便。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患者术后需要长期护理,那个时候的家庭经济情况,有几个能有精力护理这样的患儿一辈子呢?很多家长不能接受这个结果,甚至因此放弃手术。
医生要有仁心,不仅要给孩子看病,还要能看出病人家庭的困难,然后为他们着想,找个最好的解决办法。
张金哲决定把病治好,把这个难题解决。
经过深思熟虑,他觉得改良手术器械才是关键。
他下班回家,就到工作坊里钻研,认真制作,最后,他从抽屉拉环得到启发,用心设计出了一把钳子。
用这钳子,肠子能直接拖出来做手术,这难题一下就解决了。所以,这钳子有个很实在的名字,叫“张氏钳”。后来,这钳子救了好多人,还传到国外,全世界都在用。
什么样的目标实现不需要努力?一个人实现理想的决心就是,即使困难重重,也决不屈服。
张金哲那不到四平方米的工作坊里,不仅有“张氏钳”,还有“张氏膜”“张氏瓣”,各种各样的医疗器械,都是张金哲根据病症发明改造出来的,一共有50多种。
他拒绝了别人让他申请专利的建议,反而说:“没有版权,随便印。”
他不图名利,就为推广,让孩子们少遭罪,这就是医者仁心,他做的一切,都是源于对孩子们的真爱。
“好的儿科医生肯定得是个爱孩子的人啊。”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的座右铭。
为了让孩子不害怕看病,他学变魔术。孩子被他逗笑,亲切叫他张爷爷。
他给孩子听诊前会先把听诊器焐热,然后才放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做检查时,也会先把手暖热,再跟孩子的身体接触。
病人来找医生,那是把命交给你了。所以,不管家长多大年纪,医生都会起身相迎,还会给家长拉椅子,告别时,医生也会起立躬身相送。
他提出了接诊八字诀:孩子“多哄少碰”,父母“多教少替”。他上衣口袋里除了听诊器,还有很多小纸条,写着小儿常见病的症状。
他让家长多了解孩子的症状,这样他们就知道我们怎么治疗,心里也就不害怕了。
张老医者仁心,他从不辜负每一个孩子家长的信任,也不辜负每一个患者成为朋友。
一个医生优秀不算什么,一群医生好才是真的好,这样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张金哲都96岁了,还坚持授课,给学生答疑解惑,把自己会的都教给学生。
在他的影响下,中国小儿外科从零起步,发展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如今,张老都岁了,医院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从99岁开始就不让他出门诊了。
但他闲不下来,他说:“我还能查房呢,身体好着呢,走路都不用扶。”说完,就走在了前面,精神头儿十足,就像要出征的大将军。
每见一个孩子,老张就会笑,笑得跟孩子似的,特纯真,那股发自内心的高兴,能感染所有人。
他就说:“就想给孩子办点事。”他还常对晚辈叮嘱:“咱的目标就是‘孩子不疼,妈妈不悲’。”
高风亮节,不过是因为根基在大地。
张老让我们相信:真的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愿意奉献自己,造福万民。
百年国士,历经沧桑,今朝盛世,如您所盼。如今我们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一流的医疗技术,孩子们遭受疾病威胁的情况越来越少,他们的笑脸也越来越多,这都离不开一代代医学传承。
愿您无忧无虑,福寿双全!您的慈悲曾惠及无数儿童,如今更是福泽满溢。
资料来源:纪录片《共和国医者》第一集
纪录片:《人民的医生》第2集
完。
推荐往期精彩文章:
刘传健机长,厉害!驾驶客机遭遇险情,34分钟像教科书一样操作,挽救了所有人。
70岁逃犯自建宫殿,养10位情人,抓捕过程如谍战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