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群教授,曾从师著名针灸专家贺惠吾老先生专攻针灸,在针灸临床和针刺手法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从医40年来,在运用针灸治疗中风、发热、汗证及多种内科疑难杂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欧阳教授认为,汗证多由人体阴阳不调所致,但是治疗需辨证施治方有好的效果,针刺治疗辨证取穴,在治疗汗证方面有较好的疗法。文章现遴选欧阳群教授临床治疗汗证验案3例,以飨读者。
汗液是机体的代谢产物,具有调节阴阳平衡的功能。汗液排泄过多或过少均可造成疾病,如排泄过多可能由于是自汗症,排泄过少则可能为无汗症。针刺治疗可根据病人病情进行辨证取穴,效果较佳。欧阳群教授,在运用针灸治疗中风、汗证及多种内科疑难杂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摘取欧阳教授临床治疗汗证验案3例,介绍如下。
病案举例案1:自汗
患者某,女,17岁,学生。年初诊,医院病例。诉术后双掌心汗出不止7天。患者4个月前因行巨结肠切除术,不慎出现直肠阴道瘘,继发寒战、高热不退,伴乏力、纳差,虽经相关药物治疗后好转,身体却逐渐消瘦,营养严重不良;半个月前因行瘘管修补术后,出现心慌心悸、冷汗淋漓,双掌心汗出不止,动则尤甚。特前来本院会诊治疗。体查患者神志清楚,营养不良,周身乏力,少气懒言。全身皮肤无黄染,红润而光泽,双掌心湿润,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软,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自汗。
中医证型:心阳不振。
此乃属心阳不振所致腠理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治宜益气温阳,敛阴止汗。
针刺取穴:心俞、内关、足三里、合谷、复溜。
操作:诸穴针刺得气后,用中等刺激强度,行提插捻转补法,留针20min。
针刺过程中即见掌心汗出锐减,针毕汗止,仅1次而愈,追踪2个月无复发。
按:自汗是指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如“伤风”、“风湿”证均有自汗出证状。但一般所说的自汗,多指内伤杂证。主要由于卫气不固,津液外泄。所以汗出后有形寒、疲倦等症候。患者在术后出现过寒战和高热不退等症状,渐损及心阳,心在液为汗,汗出不止乃心阳不振,腠理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取心俞、内关、足三里益气温阳、养心安神,合谷、复溜为历代治疗汗证经验穴,用以调和营卫,敛阴止汗。
案2:周身无汗
患者某,女,35岁,农民。年8月初诊,医院病例。诉全身无汗10年余。患者10年前因劳作汗出淋浴,逐渐出现排汗受阻,时值夏日天气炎热,汗出不畅乃至遍身无汗,肌肤有绷紧感,周身不适,伴心烦失眠,急躁易怒,无发热头痛、咳嗽咳痰,无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全身皮肤未见瘀斑、丘疹等。医院就诊,具体诊断及治疗不详,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又到当地卫生所给予民间草药(具体不祥)外洗,亦无明显效果。10年来症状反复发作,天气炎热或运动后尤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特前来本院就诊。患者身体消瘦,营养不良,面带倦容,双目少神。查体:血压/82mmHg,全身皮肤无黄染,略显干燥欠光泽,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体征,脊柱四肢无畸形,运动自如。舌质紫暗有瘀斑,苔少,脉细弱。
诊断:无汗证。
中医证型:肺阴不足。
治宜宣肺理气,养阴生津。
针刺选穴:素髎、神庭、肺俞、照海、合谷、复溜。
操作:素髎、神庭用较强指力行针,待有明显酸、胀、麻、重感后即出针;肺俞、照海、合谷、复溜四穴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手法1-2min,其中肺俞、照海平补平泻,合谷用补法,复溜行泻法,留针20min,每日1次。
第1次针刺过后即有微汗,患者觉全身舒适,共5次而愈。随访2年,疗效巩固。
按:《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乃阳气蒸化津液,从腠理达于体表而成。患者质素虚,气血不足,津液乏源;劳累汗出,津液大伤;加之凉水沐浴,经络阻滞,腠理闭塞不通,故而无汗。今取素髎、神庭安神醒脑,肺俞宣肺理气,照海养阴生津,合谷、复溜为历代治疗汗证之要穴,诸穴合用共凑宣肺理气、生阴津之功,使气血津液透达腠理,促汗液的正常排出。
案3:半身出汗
患者某,女,24岁,文艺工作者。年5月初诊,诉半身无汗2年余。患者2年前因一次上台演出特别紧张,突然出现一侧身体汗出不止,衣服湿透,另一侧全然无汗,衣服干燥如常,皮肤红润光泽,未见丘疹、瘀斑,无局部瘙痒,无恶寒发热、头痛头晕。此后每逢演出、劳动或天气炎热,均见半身无汗,以右侧为多,无任何不适,初不在意,后道听途说怀疑自己得上怪病,故而心生恐惧,多处求医未见明显好转,特前来本院就诊。查体无异常。
诊断:半身汗出。
中医证型:经络不通。
治法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针刺取穴:然谷(双)。
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用30号0.5寸毫针,略朝足跟方向进针3-4分许,行针得气后用轻微指力逆时钟缓慢捻转,使针感沿足少阴肾经向上传导;可配合在下肢内侧后方,用左手中指向上每隔3-4cm顺序叩击皮肤(切不可胡乱叩击,以免扰乱经气)留针30min,隔日1次。
1次见效,共5次即愈。
按:半身汗是指偏右或偏左半向身汗出,多因气血不固。《黄帝内经》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是指凡半侧汗出后,皮肤空疏,易感受风邪,形成半身不遂,因此应早为防止。据欧阳教授介绍,本例的针刺取穴,缘于医院一位陈者先生的亲传,《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亦有类似记载。一般说来,针感传导越远越好,凡能传至腹部者,有效率可达80%以上。
讨论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症证。根据临床的的表现,可分为自汗、无汗、盗汗等多种病症。中医药对汗证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便是其中一种。欧阳教授临床治疗汗证的这3则病案,展示针灸在治疗一些汗症的全过程,值得认真学习。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林仁勇,王林淦,陈俊琦,肖慧玲,陈莹,黄泳。
医疗白癜风白癜风早期治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