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婴儿喂哺的妈妈都知道,基本上每个宝宝都会发生吐奶的现象。但是对于菜鸟妈妈来说,要冷静度过宝宝的吐奶期,还是需要准备一定的知识才能应付得游刃有余。
弄清吐奶这回事
吐奶是婴儿常见的现象,是由消化道及其他有关的一些脏器、器官借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反射来完成的,在此反射弧上任何一个环节的兴奋冲动增加或增强时,就会产生呕吐,而且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
引起婴儿吐奶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婴儿胃肠道的解剖生理特点所致;
二是病理性,即全身性或胃肠道疾病时的一个局部症状。
由于婴儿解剖、生理方面的原因,加上环境温度、营养摄取、代谢、排泄等的变化,使得婴儿容易发生呕吐。
此种呕吐,呕吐物多为奶汁、未开始喂养时多为清亮的胃液,绝不会呕吐血性或黄绿色等液体,量也不会太多。总的来说,由于这种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较常见,且除间歇地吐奶外,宝宝吃奶、睡眠、玩耍、体重增长等都良好,不伴有其他异常情况。
另一方面,一些内科和外科疾病也可以引起呕吐,虽然较少见,但妈妈们绝对不容忽视。
这类原因引起的呕吐,呕吐物可为奶汁、血性液体、黄绿色或粪渣样物,呕吐时量常较多、且持续呕吐,有时象高压水枪似的可以喷出很远即喷射性呕吐,有的疾病还会伴有腹胀、便秘、吸吮和吞咽奶汁困难、大便带血、咳嗽,甚至出现抽搐、发热、反应差等表现,可见于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败血症、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如遇到这些情况下的呕吐,医院就诊,明确呕吐病因,积极治疗。
因此遇到宝宝吐奶,一定要重视,如果妈妈们不能区分是否为病理因素所致,医院找医生看看。
吐奶与溢奶的区别
要弄清楚宝宝是吐奶还是溢奶,这两者的原因不同,表现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
溢奶
溢奶是不具有呕吐时神经肌肉参与的一系列复杂的兴奋反射过程,不属于真正的呕吐,是婴儿比较常见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生后不久即可出现。
大多数于喂奶后即有1-2口奶汁无压力地、非喷射性地返流入口腔及口角边;少数在喂奶后稍久因改变体位而引起溢奶,可有乳凝块。
溢奶的原因与食管的弹力组织及肌肉组织发育不全有关。每天可溢奶一次或多次,但一般情况良好,不影响生长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溢奶逐渐减少,于生后6-8个月内消失。
吐奶
平常所说的吐奶多指在婴儿生理解剖的特点上,加之喂养不当所致。主要有:
让宝宝平卧吃奶较抱起更易发生吐奶;
喂奶次数过于频繁,宝宝的胃时刻处于一种饱的状态,一吃奶就容易吐;
喂奶量过多,超过宝宝胃容量的承受度;
奶粉品牌多变,宝宝的胃肠难以适应而发生吐奶;
配奶时浓度不合适;
奶嘴开孔过大,奶汁短时间急速进入胃内导致急性胃扩张,必定会吐;
奶嘴开孔过小,则宝宝因饥饿又得不到满足,拼命哭,且需要大力吸吮,空气容易由嘴角处吸入口腔再进入胃中,很容易引起吐奶;
宝宝吃奶前哭吵厉害;
乳母乳头下陷或乳头孔正对着小儿咽孔;
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奶汁的温度不合适,太热或太凉,或用奶瓶喂奶时奶汁未充满奶头,宝宝吃奶的同时将奶头里的空气也吞入胃内;
喂完奶后即平卧或过多、过早地翻动宝宝……
不是每次喂奶后都会吐,呕吐的量也不定,可发生在喂奶后不久或半小时以后,呕吐物为奶汁或乳凝块,改进喂养方法即可防止呕吐。
赞赏